close

中國時報【侯俐安╱台北報導】

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籌畫,中華經濟研究院與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共同舉辦的「面對公與義:邁向永續」研討會,昨天下午在中經院國際會議聽進行「民間與政府的圓桌論壇:永續發展的整合與對話」,多位來自產官學及民間團體的精英出席參與研討,期望展開民間與政府對話的圓桌論壇。

第一場關於社會面向由中視董事長、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林聖芬主持,期望結合知識分子與民間力量,在居住正義、農漁民暨原住民正義、貧窮與就業正義的現狀與前景中找出共識,他強調台灣在與時間賽跑,時不我與,不是前進就是後退。

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陳美鈴指出,所有資本主義國家,皆提出雙軌制的住宅政策。一、以商業模式建構的市場住宅,二、以社會模式保障的社會住宅,以只租不賣、不賣斷國家土地產權方式,提供給弱勢與相對弱勢居住,荷蘭卅四%、香港廿九%、新加坡八.七%,台灣卻只有○.○八%。

陳美鈴認為,到底作為民主國家,人民對於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居住,是基本權益?或房子只是投資理財的工具?目前落後先進國家百年的台灣「住宅法」仍躺在只剩三天會期的立院,貧富卻已經兩極化,至少一半老百姓有房子問題,政府應回頭看看,怎樣才是正確的政策,因為錯誤的政策,比貪汙還可怕。

台灣原住民族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陳士章指出,從永續發展、經濟面向、社會面向來看,分別稱為土地的矛盾、資源的矛盾,以及制度的矛盾。他說,數千年來,原住民族持續適應氣候變遷,政府如何協助原住民恢復傳統領域及傳統治理土地的能力,是一大挑戰。

陳士章說,原民坐擁豐沛自然資源,卻貧困的無以為生,窮的只剩下景色。數千年前原民先來到土地上,後人讓其賴以為生的制度無法存續,原民有所妥協,國家也有所作為,晚進的主流觀念卻將原民福址當作社會救助,那並非施捨、同情,而是歷史補償的正義。

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表示,台灣農村土地三大挑戰:第一是蠶食,如農舍;第二是鯨吞,如以工業發展為名,吞食被保留下來的農地;第三是汙染,台灣農地無論空汙、水汙,最後都經由土地到糧食,回到食物。

他說,《土地徵收條例》應做為「社會最迫不得已的手段」,但台灣的土徵條例剛好相反,成為制度性的暴力,對土地所有者予取予求,尋找社會邊緣下手。「即將在十二日協商的行政院版土徵條例爛透了!從本身到修法,我看到一個本質叫粗暴,與怪手鏟平農田是同樣一件事。」

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林萬億表示,我國貧富差距之所以日漸擴大,主要是最低所得家戶組的所得成長緩慢,而無論是實價登錄或是不動產實價課稅,倘若政府不重新檢討稅制公平,我國貧富差距不可能縮小。政治權力的追求對目前三個政黨都非常激渴,但應共同思考如何盡快找到國家未來的配置及發展共識。

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、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董事長朱雲鵬針對上述問題回應,認為土地稅法明文規定土地公告價值須與市價相同,但實際上地方政府並沒有真正做到,建議對地方政府施加力量,而農業問題,除保障農業、鼓勵農業成為有利潤行業,更應檢討現行休耕制度。






熱門關鍵字: 免費A片 線上A片 自拍A片 lv2011官方新款目錄, gucci2011新款包目錄,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ono520113 的頭像
    nono520113

    nono520113的部落格

    nono520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