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【記者王中一/台北報導】

太陽能族群的半年報,市場原本就預期不會太好看,但怎麼也沒想到繳出來的成績單竟如此悽慘,此現象絕非國內業者獨有,而是全球皆然。最近半個月,在「下半年最具爆發力」的美國市場,就有3家太陽能廠宣布破產;「全球最大太陽能市場」的德國,繼昔日龍頭Q-Cells宣布尋找買家後,另一家大廠Solarworld則在上周宣布關閉美國加州1座工廠和德國的部分生產線,似乎隱隱嗅到產業淘汰賽正式鳴槍。

「中國大陸需要什麼,就去做;中國大陸做些什麼,就要避」-這句話在幾年前還被不少「大台灣主義者」嗤之以鼻,很不幸的,隨著全球經濟版圖的挪移轉變,這兩年益發彰顯其準確性。

以去年底還是「當紅炸子雞」的LED產業來看,在中國大陸官方「買一台、送一台」的政策補助下,已經蒙受前所未見的壓力;在風電方面,大陸業者從5~6年前才剛崛起,去年風電機組發電總量就已經攀到世界第一。

至於太陽能產業,大陸發展的速度比台灣還要早,優勢更明顯!除了有地方政府強大奧援,不用提列一般企業所要擔負的成本(這還不論1年來許多大陸在美掛牌公司所爆發的會計帳疑雲),加上及早在美國和香港等地掛牌上市,已籌到銀彈,而大陸銀行又願意對其大幅融資(如保利協鑫近日就獲得7.13億美元的兩筆貸款),也讓大陸去年躋身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製造基地,今年全球市佔率預估將超過5成。

對於大陸企業經營者來說,目標就是「先做大、再做好」,與台灣業者的「先做好、再做大」根本是南轅北轍。前者的經營理念在國家機器力挺之下,成長速度數以倍計,就如同韓國的三星模式一樣。目前,中國大陸太陽能業者在最上游的多晶矽和下游的模組,已掌握強大的優勢,以保利協鑫來說,去年多晶矽出貨量1.78萬噸、居全球第3位,預計到明年年中就可衝上6.5萬噸,登上全球霸主地位。

由於保利協鑫對外指稱其多晶矽的成本約每公斤21-22美元,遠低於一般老字號廠商的40美元,屆時所將引發的價格大戰激烈程度不想可知。

而對於太陽能產業鏈來說,最上游的原料持續跌價,美其言是「將加速市電同價時代的來臨」,但反映在現實的財報上,未來恐怕每一季都要提列原料跌價損失,最重要的是原料的降價速度,要比產品售價(ASP)的下滑速度要快才行,否則也還是難以止血。

至於終端客戶,也可能重回「觀望」的老路,否則只要一買就跌價,誰能受得了?如此一來,恐形成惡性循環。

據了解,國內某大老級的太陽能廠主管於日前對友人表示,「太陽能產業今年只剩下第3季還能看,第4季又將面臨淡季,至於明年則是泡沫化的開始」,顯示市場真的是如履薄冰地在看待未來發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no520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